getImage  

門廊上的嬰兒鞋

Second Glance

 

  • 【內容簡介】
  •   寶寶彷彿就在我眼前慢慢縮小。突然,我癱軟在史賓瑟的懷裡。我沒有張開眼睛,即使他像個已放棄希望的男人發出長嘆,我也沒把眼睛張開。他為床上的我蓋好被子,脫去我的皮靴,離開時將身後的房門牢牢鎖上。

      我不認為這是失敗。
      畢竟,我現在知道,寶寶不是被藏在這棟屋子裡。

      寶寶不見了。
      她的臂彎中還留著寶寶的溫度,眼瞳裡還映著寶寶的臉龐。
      西西發了瘋似的在屋宅裡尋找寶寶的蹤跡,她知道孩子一定是被丈夫藏起來了。

      自從有人在門廊上放了雙小巧的鹿皮軟鞋起,她就該知道自己被盯上了,那雙嬰兒鞋是個暗示,有人對她的一切瞭如指掌,在她看到孩子黝黑扁平的臉蛋後,她早該對寶寶的安危有所警覺。

      崇尚優生學的教授丈夫不可能容忍黑膚嬰孩,除了有損他的名譽,更有愧他的家族血脈。他會把孩子交給別人收養嗎?還是放到教堂門口?抑或送到孤兒院?還是他真的會下手殺了這孩子?

      寶寶哭吧,寶寶哭吧,這樣媽媽才能找到你。


  •   本書涉及的背景

      在一九二○、三○年代,佛蒙特州的伯靈頓有一群思想激進的人,其中不乏醫生、律師、大學教授,例如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美國著名法學家、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詩人老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之子)、柯立芝總統(美國第三十任總統,共和黨籍。佛蒙特州律師出身)、瑪格麗特.桑格(美國控制生育運動領導人、美國生育控制聯盟創辦人,提倡優生學)。這些人決定要保存該州原本的田園風貌,方式是去除那些他們認為不合格的人,擺明了說,只要是非屬於白人新教徒的皆屬之。

      他們從啟動一項調查著手,將那些開枝散葉的「墮落家族」圖繪出來。他們認為,這些不斷在救濟院、精神病院和監獄來來去去的家族在經濟上無異於一個無底洞,而這些人常常是阿貝納奇印地安人、法裔加拿大人和窮人。

      佛州在一九三一年通過了《佛蒙特州絕育法案》,支持這些人自願絕育。而雖然該法案的名稱是「藉由自願絕育以達人種改良之法案」,所謂「自願」不見得是出於自由意志,很多情形下,只要有兩名醫生簽名,就可以為某個個案進行絕育。所以說絕育的程序到底有多自願頗有疑問。在美國,有三十三州曾經立法通過絕育法案。直至三○年代末期,該計畫因為資金短缺無以為繼,但在這個計畫被畫上休止符之前,已有成千上百的阿貝納奇人和其他族群被施以絕育手術。

      優生計畫的終止是拜納粹之賜,納粹對美國這項計畫稱譽有加。二次大戰後,納粹科學家在戰爭犯罪審判庭中更是指出,他們的種族淨化計畫即是以美國的優生計畫作為基石。

      本書值得探討的是,在美國歷史上普通公民根據憲法原則捍衛自己的公民權不受政府權力侵犯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對於那些需要家人和社會照顧,沒有能力自己做主的弱者來説,他們的法律權利如何得到保護?正如同書中所提阿貝納奇印地安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生活方式,卻遭受優生學法案的迫害,往往被送進精神病院和監獄,並且被迫做絕育手術。

 

 

========內有劇情,慎入!========

 

【讀書心得】

  首先,對於這本書,我得說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功力,我覺得它融合了歷史、推理、懸疑,甚至是道德、哲學的辯證於一書,初時千頭萬緒,看似毫無關聯的的各個角色,最後在劇情的進行中,一個一個顯現出彼此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不由得令人讚嘆作者極富巧思的安排。至於劇情當然是沒讓人失望,高潮迭起,環環相扣,看到最後實在令人大呼過癮,再三回味。

 

  本書以「現在─過去─現在」這樣的時間軸所構成。第一部份的「現在」類似在報導每個出場的人物,我個人認為此部分是有比較枯燥一點。但若是省略了這個部分,對於進入第二部分甚至到最後的結局就會有突兀之感,不知所以然,甚至少了一些趣味,因此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只要進到第二部份的1932年就會大大地改善,整個故事性會流暢很多。我認為第二部分是寫得最精采的一節,尤其是西西莉亞的掙扎、絕望的處境,我認為非常地傳神。

 

  這本書我覺得就像是印地安人的捕夢網一樣,作者將許多的元素,像是優生學、血緣、種族、愛、鬼魂、勇氣、生死...當成經緯線,細細編織了這本書的內容,每字每句每個事件都有它的涵意。

 

  其中我比較想要討論的,也是這本書的重點:優生學到底對人類的影響是什麼?人類該基於什麼樣的標準去判斷要淘汰或留下什麼樣的下一代呢?我們是否選擇扮演上帝?

 

  我認為想讓自己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好這沒有錯。但是我們應該要小心:優生學是否會被過度上綱為「非我族類就必須要被消滅」?我覺得這是作者為我們提出的一個警訊,讓我們從這個故事裡去思考這個問題。

 

  像是書中被實施絕育多是印地安人及法裔的加拿大人,我認為這些族群的弱勢其實「階級複製」與「文化複製」的結果,而非只是單純基因遺傳所造成的。畢竟在經濟、文化處於弱勢的上一代,有什麼辦法為下一代拿到更多資源呢?沒有社會階級流動的方式,當然同樣的酗酒、離婚、性侵之類的行為會一再重複出現,因為下一代沒有機會看到別的出路,不妨說這是一種抑鬱不得志而發洩出來的表現。所以在相對之下,這些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白種人,包括醫師、律師、老師們,就越發覺得這些弱勢族群不可取,才衍生出這些優生學的法案。

 

  幸好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見證了只保留某個人種的殘忍後果。優生學已經較偏向於基因的篩選,致力於去掉造成身體不健康的因素,而不單單只是依外在行為或血緣膚色來做篩選的依據。但讓我想到的是,除了優生學外,我們的價值觀是否也與時俱進,已經屏棄了以種族作為判斷的標準?看看今日的美國,似乎種族歧視仍是個必須要解決的嚴重問題。或想想想台灣,我們是否仍在用省籍、顏色區分你我?

 

  我覺得這本書其實是在提醒我們,當我們知道越多(遺傳的)祕密時,就越要謹慎小心地去處理我們握有的權力。有時候當我們以為我們無所不能的時候,其實不知不覺間可能已鑄下大錯。所以面對人種的問題,應該不只用科學的角度來思考,社會的價值觀應該也一併列入思考才是。

 

  除了因優生學法案所建構的這個故事外,我認為書裡面的角色也都值得多面向的剖析與思考。書裡的角色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過不去的關卡:雪兒碧煩惱她的兒子、伊森有不能曬到陽光的致命疾病、璐西的膽小害怕、埃里的妻子跟人跑了...,但幸好結尾又每個人都有了點新的希望,就好像生命找到自己的出路似的。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無形中好像有個循環:死亡之後有了新生,失望之後跟隨著希望,一代一代永不止息。

 

  而這裡面我認為最值得探討的角色是西西莉亞跟羅斯。我覺得這是兩個裡面最最悲劇的角色。莉亞的悲劇來自於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她無法從自己身上找到價值,別人看她看到的都是她的外在:漂亮的外表、某某人的女兒、某某人的妻子。至於她自己的想法呢?沒有人在乎。所以她會一心求死,藉此逃避這個不關心她的世界。

 

  而羅斯呢?這個角色也是非常的黑暗,失去他的愛人後,他也是一心想自殺尋死,偏偏總是不能如願。(這裡角色的塑造我是比較疑惑的:那遇到愛蜜前,他的人生也這麼憂鬱嗎?)其實我覺得莉亞跟羅斯就是一面鏡子裡兩個面對面的人,同樣在自己的世界活得痛苦,滿心想到鏡子對面的世界去,好像這樣就可以解脫了。殊不知心有掛礙的一樣離不開,否則為何莉亞仍在挖著泥土,尋找她的寶寶?為何仍出現在羅斯面前要求他的幫助?幸虧羅斯最終還是發現了自己還有些可以追求的東西,不像莉亞最後是遺憾地死去。否則也許璐西一天到晚看到的就是羅斯的鬼魂了吧?抱怨他找不到愛蜜之類的?

 

  我覺得本書有非常多的點可以去思考,餘韻無窮,非常值得再三的閱讀,我想每讀過一次絕對都會有不同的心得與感受。雖然是以20、30年代為背景寫的故事,卻與現在的環境有非常相似之處,有很多可以比較與省思的地方。我已經打算過一陣子再看一遍,應該可以再體會出更多東西吧!

  

 

 

 

arrow
arrow

    mizu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