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龍(Pygmalion, 亦有人譯為「皮格馬利翁」)是一位有才華的雕刻家,他居住在賽普勒斯(Cyprus)。他對於美神維納斯(Venus)非常地崇拜,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女人比得上祂。因此,他決定用雕刻來表達他對維納斯的敬意與愛意。
首先,他買了一塊質地上好的石料,開始一刀一鑿地將他想像中的維納斯形象雕刻出來。畢馬龍日以繼夜,傾盡心思地仔細雕刻著;漸漸地,石像柔美的五官出現了,鼻子高挺,眼含秋波,唇角微彎,彷彿一個活生生的美麗少女在對著他微笑。
美麗的葛拉蒂亞
The Wife of Pygmalion, George Frederic Watts, 1868
於是,對畢馬龍而言,這雕像已經不只是個無生命的東西,而是他畢生在追求的完美女人。他將他所有的技術、感情都投入雕刻中,石像穠纖合度的體態,有如絲般光滑的觸感,在在都讓人以為那是一個真人,而不僅僅是一個不會動的雕像。
而畢馬龍自己天天看著這樣一尊巧奪天工的美麗雕像,更是已經把這尊雕像當成了他的愛人。他幫這尊雕像取名為「葛拉蒂亞」(Galatea)(意為「沉睡中的愛人」(Sleeping love)),每天與她喃喃細語,關心她、呵護她,甚至送她禮物,幫她穿上華麗的衣服,最後更用親吻、擁抱來表達他濃厚的愛意。
畢馬龍對他製作的雕像充滿無限情意,多希望她能化成人類啊!
Pygmalion und galathea, Angnolo Bronzino
當一年一度的維納斯神廟慶典來到,畢馬龍來到維納斯的祭壇前,誠心祈求維納斯能賜給他的有如雕像般完美的愛人。維納斯基於平日畢馬龍對祂的虔誠崇拜,就應允了畢馬龍的要求。
維納斯與邱比特來到了畢馬龍的家中,對於這個酷似自己的雕像非常喜愛,當祂的手觸摸雕像時,雕像彷彿被注入了生命力。原本豐潤卻蒼白的嘴唇成了玫瑰紅,原本冰冷無溫度的身軀卻溫暖了起來,胸部微微起伏,這尊雕像有了呼吸,葛拉蒂亞已成了真實的女人。
藉由美神維納斯與愛神邱比特之神力,葛拉蒂亞終於成為人類。
Love animating the statue of Pygmalion, Henry Howard, 1802
Pygmalion amoureux de sa statue, Jean Raous, 1717
Pygmalion and Galatea, Louis Gauffier, 1797
Pygmalion et Galatee, Anne-Louis Girodet-Trioson, 1819
當畢馬龍回到家時,他所看見的就是這幅景象。他每日思思念念的愛人蓮步款款地對著他走來,笑意盈盈,開口便是溫柔話語,看著他的眼神充滿愛意。畢馬龍欣喜若狂,因為他的夢想真的實現了。從此,他就與葛拉蒂亞恩愛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同時,他也不忘準備更貴重的祭品來祭拜維納斯,感謝維納斯助他美夢成真。
畢馬龍終於能和活生生的葛拉蒂亞共同生活。
Pygmalion, Franz von Stuck
Pygmalion and Galatea, Ernest Normand, 1886
Pygmalion and Galatea, Jean-Léon Gérôme, 1890 (Front) 正面
Pygmalion and Galatea, Jean-Léon Gérôme, 1890 (Back) 背面
四連畫(第一版)
1。心靈欲求
The Heart Desires, Pygmalion, Burne-Jones, Sir Edward
2。手的抑制
The Hand Refrains, Pygmalion, Burne-Jones, Sir Edward
3。神性燃燒
The Godhead Fires, Pygmalion, Burne-Jones, Sir Edward
4。靈魂獲得
The Soul Attains, Pygmalion, Burne-Jones, Sir Edward
(此連環畫尚有第二版,用色及構圖上稍有不同,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上網尋找。)
後來畢馬龍的這個故事衍伸到了心理學的層次,被稱為「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意即「若對某件事情有所期望,則該件事情終將會發生。」譬如說,如果你希望有天成為大富翁,那麼你可能嘗試種種方法去成為有錢人,只要你一直不放棄這個希望,那麼有一天你終將變成有錢人。
畢馬龍效應應用在教學上,則被稱為「教師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即為「若教師對某學生有所期望,因為教師期望所帶來的影響,則該學生最後就會達到教師的期望。」因為教師的態度與作法都會影響到學生,將學生塑造成教師期望的樣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