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秋遠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4/04/03
【內容簡介】
有形的責罰,是否真能撫慰悲痛憤恨的心?
無形的責罰,又如何一輩子烙印於加害者之身?
一個立誓的律師,如何能捍衛法律,保有真我與感覺?
法律,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只有人性才是!
台灣版《罪行》真實上演,挖掘人性中黑暗與光明間的模糊地帶!
律師將經歷千人以上的人生為靈感,幻化成一則則屬於台灣的寫實版故事,在追溯人性的本質中,透過故事呈現世間所有凡夫俗子的脆弱、慾望與溫情……藉由律師的社會之眼與正義之心,體會到情理法之間的衝突、糾葛,以及許多人生中無解的難題。
「當我們可以洞察人性的軟弱與自由的可能性,
我們才能體會身為人的主體性與珍貴性。」--呂秋遠
【讀書心得】
本書是律師呂秋遠從他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所觀察到的人性紀實。本書共由25個小故事組成,我不確定是否每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亦或經過改編,但是它們的確很像是會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故事。雖然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個結局,但其中都隱含著可討論的主題,讓我們可以藉由這些故事,不只可以汲取人生的經驗,同時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其中我最喜歡的有幾篇。在「可惜不是你」中,顯示了「生的放一邊,養的大上天」這句台語諺語。很多時候,日常生活培養的感情不是簡單的血緣判別,或法律判決-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之訴-就可以解決。付出的愛心與耐心豈是能說停就停的呢?
還有「為愛落淚」,一段長達15年的欺騙,最後還被所愛之人提告「妨礙名譽、恐嚇取財」等罪名,這些年的真情相待又豈是這些罪名可一刀兩斷的?所以不難理解為何最後這女子一毛不取、一罪不告,因為告了就表示那些年她的付出是可以秤斤論兩的,但出自真心的東西要如何衡量?一句關懷的話價值一百元、一千元還是一萬元呢?所以女子不願求償,只要一句真心的對不起,對她來說,這才算是對得起她這些年的付出啊!
「認錯」說到一個得了末期癌症的男人回到台灣,準備落葉歸根,病死家鄉。老媽媽不忍他留在監獄裡病死,結果卻發現如果要交保,男人必須承認他曾犯下他沒犯過的罪。為了達成老媽媽的願望、為了讓自己死在家裡,他認了。看了這個故事,讓人不禁唏噓感嘆,有前科的人要洗白真的很困難,有些路走了就再也不能回頭了!
「沉默的母親」說的也是媽媽想盡辦法要幫兒子避免刑罰的故事。兒子欠了錢,卻一點也無法察覺事情的嚴重性,還要老媽媽賣房子幫忙還債。好不容易錢還了,兒子獲得緩刑,老媽媽卻因重病去世。沒有媽媽在旁叮嚀的兒子卻仍不懂得反省,輕易聽信朋友的話,該去跟觀護人報到卻沒去,最後還是被抓回去關了。這讓我想起那句話「養子不教誰之過」,一昧的只會幫兒子擦屁股、處理他闖下的禍,恐怕不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有時候該讓孩子承擔責任,面對自己的問題,才是真正的教育他長大。就像我們都聽過的小偷咬媽媽的故事,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還有最後那篇「懲罰」,說到故意製造車禍,卻不想負責的大學教授,藉口長年生活在外國,不懂台灣的法律,想藉此規避責任。我覺得律師在最後說的話非常鏗鏘有力,把法律該有的精神都表達出來了。在此引用書裡的話:
「如果被告只要認罪就可以搏取法院的同情,當認罪成為一種訴訟策略,成為請求緩刑的一種工具,而法院竟然相信這樣的認罪代表犯後態度良好,我不知道這樣的司法,如何獲得人民信任?」(P.248)
「如果被告在庭上明著講認罪,但是對於犯罪事實卻胡說八道,一在再被害人的傷口上灑鹽,請問司法要如何給被害人撫慰?民眾要如何相信司法?」(p.248)
我覺得這番話誠實道出了受害者的心聲,不折不扣是一番正義之詞。沒有真心的認罪如何稱為認罪?只不過是做作的謊言罷了,不是嗎?這種假裝的輕蔑比死不承認還要更令人難受。
最後,「一場遊戲一場夢」這個故事實在令我驚訝萬分,一位好老師竟然只是因為被忌妒,於是被栽贓嫁禍,整個順利人生瞬時瓦解,彩色變黑白。從這故事可以看到,想要測試別人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因為他對別人沒有信任感。另一方面來說,不分青紅皂白,盲目遵從人家指令的人,一樣是助紂為虐、為虎作倀,如果當初他們只要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站出來為這個老師說句話,那麼一切都會不同。可見道德的勇氣有多麼難得!或許他們不像這個老師會落魄一輩子,但是他們應該也會一生都受到良心譴責吧!午夜夢迴時,永遠被後悔所鞭笞,當然,如果他們還有羞恥心與良心的話。
結論,本書的故事淺顯易懂,有些故事真的能夠感動人心,發人深省。適合零碎時間隨手翻閱,或當作教育的題材分享給孩子也是不錯的。
類似文章:
【讀書心得】禁忌祈禱書(People of the Boo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