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的寄生蟲」的圖片搜尋結果

 

 

作者: 林蔚昀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6/01/27

 

【內容簡介】

  「她以寫作,做了自己的切片,做了母女關係的篩檢,她就是那個怪胎家庭羅曼史深處,受陰翳餵養而長大的女孩。」——楊佳嫻
  
  「這些年來,我歷經休學、憂鬱症發作、自殺未遂、強制入院……現在雖然情況比較穩定了……但在金錢和情感方面,我依然在某種程度上依賴著父母,就像是一條寄生蟲。」——林蔚昀
  
  詩人╱譯者林蔚昀首部散文著作。林蔚昀的媽媽是一位寄生蟲學家,這注定她的成長經驗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的媽媽帶孩子去東京狄斯奈樂園,她的媽媽帶她去日本目黑寄生蟲館。別人的媽媽看到街上的狗屎是趕緊繞道並告訴小孩不要踩,她的媽媽則是像撿到寶一樣把它打包回家塞進冰箱,準備第二天帶到學校去研究。別人的媽媽也許會誇讚他們好可愛,她的媽媽則是在女兒進入青春期後就不再誇讚她可愛,反而誇讚寄生蟲和蛆很可愛。
  
  林蔚昀一直以為,媽媽只是興趣比較特殊,其餘和一般人沒有兩樣。直到媽媽在身體裡養起寄生蟲,引發家庭革命,她才意識到自己一點也不瞭解媽媽。
  
  她以從小熟悉的寄生蟲為喻,寫下二十五則家族和個人的生命故事。帶著距離的幽默角度回顧生命最痛的傷疤,從台灣高中休學,赴英國留學再到波蘭生活,努力在異鄉尋找歸屬,最終以自己的方式重建人生。如實來寫的文字令人動容,一部從寄生到獨立的女性成長史。

 

 

【讀書心得】

  我認為本書是作者利用媽媽的最愛─寄生蟲,用來比擬她自己,以及她與家人、他人的關係。看完本書後,我也開始同意人類或多或少,某些部分也跟寄生蟲一樣享用類似的特徵。

 

  最明顯的,當我們還在母親的子宮裡,就靠著母親提供的養分與血液維生。出生後,家庭養育著我們,從嬰兒到成年,這數十年的時間,我們就像水蛭一樣,依靠父母提供的資源成長。長大後,我們像跳蚤,主動或被動地,由這裡跳到那裡,可能在距離上跳得離家越來越遠,必須要獨立生活;也可能是在想法上越來越有自己的意見,傾向尋找與自己有志一同的「宿主」。當然在這其中,我們可能像阿米巴原蟲一樣,隨著環境改變自己;可能以為自己被弓蟲感染,為自己的不理智行為找藉口與理由;或者無懼隱藏在泥土中的包蟲,去體驗各種新鮮的玩意兒。最後當我們找到那個想共度一生的宿主後,我們又像血吸蟲(浪漫蟲)一樣,交換、提供彼此所需,成為伴侶,孕育了下一代,開始了新的傳承。

  

  我覺得作者除了用蟲來借喻自己的人生外,我覺得這也是她剖析自己心路歷程的一本書。從媽媽生她之前的流產,她與父母間的矛盾,青少女的憂鬱,到青年時開始追尋獨立、想證明自己的能耐,到最後自己當了母親,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慢慢打開心胸,讓別人看見她的脆弱。我覺得這是作者自我療癒的一本書,書中她的掙扎過程讀來其實並不令人愉快,尤其是無法說出口的憂鬱與憤怒,期待被人理解的渴望,那種期盼是讓人覺得壓力沉重的。

 

  我個人覺得她有一部分的壓力是來自於父母期待她的「快樂就好」。但到底何謂「快樂」?身為一個心思細膩,想法成熟的少女,我覺得當時的作者是無所適從的,難道不讀書就快樂嗎?那想讀好書讓父母有面子呢,快樂嗎?我想當時作者心理是有種種的疑問,可惜當時作者的父母沒有好好花時間與作者談一談,所以作者越陷越深,越想用激烈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但父母似乎反而認為越不要去觸碰這一塊,越是對作者的體貼。雙方的想法基本上就這樣背道而馳,直到後來作者終於離開父母的羽翼,自行尋找別人對她的肯定,尋找她生活與生存的目的,不再執著於只得到父母的認同,才算是慢慢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終於與自己內在的小女孩和解了。

 

  我個人蠻推薦這本書的,雖然就如之前所說,閱讀過程可能不會很愉快,但作者提出的一些想法、觀念、疑問,可能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曾經碰到的,我也是讀了本書,才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曾經有這個問題啊!」。本書推薦給所有人,應該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共鳴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zuya 的頭像
    mizuya

    妖界誌

    mizu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