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天下雜誌》第368期的文章〈別當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指的是
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同時,他們也對「完美小孩」也有所期待。(全文請看別當直升機父母 )
Picture from: http://mommaneedsabeer.blogspot.com/2011/09/helicopter-parents.html
經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原來我也曾遇過幾個這樣類型的爸媽與他們的小孩。以我的觀點來說,我會覺得,對小孩處處照顧的父母,有時其實是變成了小孩成長的阻礙,原本要當好意的墊腳石,反而成了絆腳石。因為父母事事幫小孩準備好,結果小孩缺少機會去學習生活中該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例如有一次,全班要參加一個活動,每個學生都要做自己的道具。活動前一個禮拜,大家每天都在忙這件事,就算不太會做的人也都會拿出來,請別人幫忙。某小孩A的媽媽知道要做道具,一開始還跟我說要來學校幫忙大家做,不過被我婉拒了,因為我覺得既然是學生要參加的活動,當然是學生要自己完成啊!而且自己做的東西還比較有成就感,也比較會愛惜,而且還可以學會操作工具(例如熱融槍、鐵槌、鉗子等等)。
但是沒想到,到了活動前兩天,等我檢查到A的道具時,才發現他一樣都沒做!之前發下去的材料動都沒動,我有點不高興,唸了他一下,然後要求他利用隔天的XX課完成。結果,這位仁兄是乖乖留在教室了,但是他在幹嘛呢?!他也沒在做道具,他在唸書!是的,念書沒什麼不好,但明天的活動你到現在道具都沒弄好,那明天的活動是要開天窗嗎?是誰要幫你做呢!?
我想這就是直升機父母很容易造成的一個問題:小孩子不懂得辨別事情的輕重緩急,沒有思考問題、處理事情的能力或習慣,因為不管怎樣都有父母會在旁邊一直關心、指導、嘮叨,甚至直接動手替他們完成,所以他們只需要滿足父母的一個願望(例如唸書),其他的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去擔心。然而,這樣的態度是我們希望培養的嗎?
再說說另一個小孩B,這個小孩是家裡唯一的孩子,爸媽當然非常地疼愛他,萬事都幫他準備齊全。例如,功課表父母會幫他打字完成,印成彩色貼在聯絡簿的背面;美術與家政作品就不用說了,B在學校都不做,但是隔天要打成績時,一定會有個完整漂亮的作品出現在老師面前;此外,父母還會幫他報名參加一些比賽,但作品其實都是爸媽自己做的,只是掛了B的名字,讓他得獎(因為某次我以為B很會做某工作,派他去完成,後來發現進度緩慢,才發現原來他什麼都不會,之前都是父母代勞的)。最後甚至連小孩去參加活動,在校外露營過夜,父母晚上還會出現在營地,關心B的狀況如何。
說真的,這樣到底是希望孩子長大,還是希望孩子長不大?
還有一個小孩C,也是差不多的狀況,只是比起B沒那麼誇張而已。C因為每次中午吃飯特別慢都被我唸(因為他要先去廚房拿飯再回教室,但據我觀察結果,實際上根本是他下課後,還在跟同學聊個三五分鐘才慢慢走去廚房,這才使得他比別人慢很多,再加上C喜歡邊吃飯邊講話,每次都吃到午睡鐘響真的是不意外。)我把這件事告訴C媽,C媽竟然跟我說,不然她中午來學校,先到廚房幫C盛飯,然後再送過來教室好了。
C媽提出這個方案真是讓我嚇了一大跳,只能說母愛真是太偉大了,居然為了小孩吃飯吃太慢,打算每天中午「專程」來學校幫小孩盛飯。(這真的是根本解決之道嗎?)幸好在我的阻止下,C媽打消了這念頭,不然我真的會昏倒。(我差點就說,「媽媽你不怕同學笑C嗎?都那麼大了還要媽媽每天來學校幫忙裝飯?」)
在少子化的影響下,我相信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直升機父母過度的保護、關心孩子,甚至是干涉、控制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學不到為自己做主、負責的能力,遇到事情不知變通,找不到解決事情的方法,甚至連該如何向人求助都不知道,這真的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為現在學校生活單純,父母或許還可以幫忙處理,那孩子大了呢?父母親還有辦法處處照顧嗎?進到更險惡的社會裡,小孩要如何生存呢?
這讓我想到很早之前就流傳的一句話:「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雖然父母對孩子放手很難,很捨不得,但是,真的不要怕孩子受傷,寧可孩子從小從錯誤中尋找成功的方法與經驗(反正做不好大家也都可以理解,因為他是小孩呀!),也不要等到他大了,才開始面對並非盡如人意的現實(「這麼大的人還不會做這些事?!」)。
結論是,父母關心小孩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但是應該適時留給孩子一個學習的空間,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相信他們,「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有時候沒有了大人的拘束,孩子反而發揮得更好。蝴蝶破繭而出時,如果沒有掙扎、用力撐開翅膀,哪裡來絢爛美麗的一生呢?
留言列表